这样的2022,这样的我们

日期:2023-01-06 11:35:41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养老院

1月7日,杭州小营街道长青颐养院,一位老人隔着栏杆与儿子对话。养老院是疫情时期的严管地带,限制外出和亲属探访使得老年群体产生较多心理问题。护理人员表示,每天晒十五分钟太阳,对老人有很好的心理治愈作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伊志刚/摄

年花

1月7日,杭州花卉世界。彼时疫情的阴霾尚未淡去,新春的气氛已渐浓厚,市民在市场里选购年宵花,日子再艰难也要给生活添些色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丽华/摄

寒夜救援

1月15日深夜,杭州气温跌进零下,一辆轿车冲入钱塘江,消防员顶着严寒,下水营救打捞。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摄

双减

1月19日,双减后的第一个寒假,杭城街头原本门庭若市的学科类培训班,变得冷冷清清。“寒假真的没有学科培训班了!”有家长感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兰杨萍/摄

志愿者

1月26日,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已经放寒假的杭州中小学老师们纷纷改变计划。当晚9点,在接到区最新工作要求后,滨江区教育局党委立即行动,连夜组成一支党员志愿者队伍,两个小时内,就有300多位教师报名参加。至1月27日上午,已经有580余名教师报名。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供图

隔离酒店的除夕

2月1日,对四年级的晨晨(化名)来说,这个除夕太特别了。因为疫情防控的需要,他已在隔离酒店住了六天,也在这里迎来农历壬寅虎年。就在一周前,他所在的杭州市萧山区渔浦小学的一些同学进行了集中隔离。渔浦小学/供图

欢迎回家

2月9日早上7点半,杭州本轮疫情首号病例所住的御景蓝湾小区解除封控。因疫情影响,春节暂时无法回家的业主们,终于可以与家人团聚了。解封后,小区业主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包一圣/摄

老板直播

3月,当疫情来袭,零售变成了直播。红蜻蜓集团董事长钱金波人生第一次做起了直播电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王益敏/摄

采茶工紧缺

3月19日,钱江晚报记者余雯雯、章然当了一天采茶工。2022年的春茶季受疫情影响,遭遇了史上最难的采茶工紧缺。各茶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紧急从河南等地临时雇用采茶人员,茶农们纷纷借工人、找志愿者当临时工,能用的办法都用上。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摄

包裹滞留

3月28日,菜鸟网络杭州仁和园区。园区内的顺丰仁和转运场,是“0309”余杭疫情开始的地方。当日,随着杭州顺丰的重启,余杭那一轮疫情的影响渐渐褪去。当时这里还在进行终末消毒,要经全面评估后,才能再开放。和它一起等待的,还有8万多件滞留包裹。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施雯/摄

被按下慢行键的快递

3月底,京东物流的工作人员对场地进行消杀。疫情多地散发,为配合防疫管控要求,有些快件在运输中不得不调整直达邮路,绕开封控区。这意味着,运输路线的中转站增多,每增加一站,消杀静置期也会相应增加,等到进入末端派发网点,大家的直观感受就是快递变慢了。作为电商之都,杭州拥有200多家快递法人企业、十余个大型分拨中心、2000多个快递网点,相关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随着新冠病毒变种的出现,快递业面临新挑战。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蓉/摄

货车停车场

4月,按照当时杭州的疫情防控政策,杭州钱塘文津北路设立了入杭货车服务点。服务点里,记者跟着工作人员,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为货车司机们送饭。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摄

错峰放学

4月12日,杭州部分中小学停课,启动线上教学。4月11日22点45分,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实验学校的全部师生完成了核酸检测。各年级的孩子开始错峰放学。学校发现,有一些家长不方便来接孩子。老师们迅速行动,在20分钟内统计好人数,并主动分头送孩子们回家。“来,老师带你回家!” 东城实验学校/供图

转移

4月13日凌晨,因发生校园疫情,浙江万里学院3366名师生连夜大转移。从深夜到凌晨,注定是个不眠之夜,学生们匆忙准备了行李和生活用品,乘坐大巴车前往绍兴的集中隔离点。浙江万里学院/供图

救“鲸”

4月19日,象山海域发现一头搁浅的抹香鲸,当地干部群众奋力救援,直到次日凌晨5点20分左右,鲸鱼被成功放归大海。愿“鲸”生平安。象山县委宣传部/供图

二级响应

4月23日凌晨,杭州市拱墅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了启动二级响应的通告:全区启动二级响应、局部地区按照一级响应落实管控措施,停止一切非必要聚集性活动,减少人员流动,让社会面迅速静下来;辖区范围内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站点也都暂停运营。4月23日上午,德胜一家超市内, 市民赶来购买生活物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杨一凡/摄

医院封控

4月,因为疫情,浙江省肿瘤医院封控。为保证众多肿瘤患者的治疗和手术,医护人员们支起帐篷,吃住在医院,一切医疗活动都不停。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朝香/报道 方临明/摄

妈妈回来了

4月28日,奋战月余,千余名援沪医疗队归杭。浙江省人民医院内,一位儿子采了一束花,送给抗疫归来的妈妈。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朝香/摄

体育中考

5月12日,杭州体育中考启动。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是考点之一,操场的围栏外是迥异的风景——十来位家长占据了“最佳观察地形”,透过栏杆看操场上正在进行的长跑项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金丹丹/摄

西湖柳

5月,西湖柳树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钱江晚报持续报道断桥附近及柳浪闻莺的柳树补种情况。记者于深夜拍下了这些照片。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一凡/摄

水漫“金沙湖”

5月18日傍晚,杭州钱塘区金沙湖地铁站突然大量进水。钱江晚报立即派出记者赶赴现场报道,并第一时间全城首家推出视频直播。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鑫/摄

常态化核酸检测

4月28日,杭州启动常态化核酸检测。5月26日中午,29岁的快递小哥张晌珲身穿隔离衣、双手戴着防护手套,骑着电动车抵达知足弄社区核酸采样点。他是专职的核酸样本收集员,负责潮鸣街道13个核酸采样点的样本收集,把它们及时分批送至街道的样本转运点。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蓉/摄

“五码合一”的高考

6月7日,高考首日。今年我省利用大数据优化信息查验方式,考生进入考点首次实行“一屏通览,快速通过”,即考生刷身份证,一屏同时出现本人准考证、健康码、行程信息、疫苗接种信息、核酸检测信息等“五码合一”,部分考点还可同时查验体温即“六码合一”。在杭州第二中学钱江学校考点,学生通过身份证识别信息和刷脸测温,进入考场。来茹萍/摄

1076万人的毕业季

6月8日,浙江工商大学举办了一场高校毕业生公益性校园招聘会,近190家企业带来8000个岗位需求。教育部数据显示,这个夏天,全国有1076万名大学生毕业,创历史新高。疫情第三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首破千万大关,又恰逢就业岗位需求收紧、疫情导致求职和招聘受阻、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面对毕业生规模创新高和企业收缩招聘需求的“就业大考”,社会各界都在努力寻求对策,探索构建一条全方位可持续的促就业道路,为应届毕业生的未来寻找最优解。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蓉/摄

最后的逆行

6月9日,杭州临平大火,消防员毛景荣和刘泽军壮烈牺牲。牺牲前,在现场,我们记录下毛景荣最后一次逆行冲进火场前的样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谢春晖/摄

重振车市

6月,杭州集中发放了4万块“浙A”牌和购车消费补贴,政策暖风频频,杭州消费者迎来了最好的购车时机。特别是新能源车销售,继续保持了高速增长。图为某4S店,消费者正在咨询新能源车。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静/摄

局长快递

7月16日,杭州拱墅区和睦新村,身披菜鸟工服的浙江省邮政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魏遵红亲自体验疫情下快递配送的“最后一公里”。有居民热情地向“小哥”递上了矿泉水解暑。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俞叶波/摄

壬寅热浪

7月20日,杭州上城区紫阳街道凤凰社区木材新村小区,43岁的助老员沈杨在和纳凉的老人们聊天,她很关心酷暑之下老人们的身体状况。壬寅高温,热浪席卷。国家气候中心说,今年夏天,我国高温热浪事件综合强度,已达1961年以来最强。专家说,这样的高温酷暑,将来很可能成为常态。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极端气候又会影响人类生存发展。我们该有所反思,关注气候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个人的现在与未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蓉 潘璐/摄

数字人民币

7月,武林夜市迎来夏日里的“夜经济”。当时的数字人民币在不少银行间抢夺市场,摊主开通数字人民币收款功能,可以领到一笔30—50元不等的红包。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何慧婷/摄

版本馆来了

8月2日,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迎来了第一批观众。现在,杭州国家版本馆俨然是杭州的网红地标,热度居高不下。但凡去过的人都会留下“此生必去”的评语。为什么杭州国家版本馆一票难求?有网友称,“它将五千年中华文化都‘藏’了进来。”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林作祯/摄

希望

8月4日,从缙云岩宕七号坑中拍下的天空。疫情对旅游业冲击非常大,趁着游客减少,当地将景区中数百年来采石行业留下的荒废坑洞进行了充满现代设计的升级改建,并联动APP、书店、咖啡等,静待疫情过后的第一缕春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蒋慎敏/摄

滞留远方

8月初,海南三亚突然出现疫情,8月6日起全市实行临时性全域静态管理,涉及三亚的航班被全部取消。一支来自杭州的16人旅游团滞留三亚,被有关部门安排入住酒店,并在附近寻找核酸点做核酸。这一年,外出旅游因为疫情滞留并非三亚一地,新疆、西藏、西双版纳……这也成为了游客难忘的经历。杭州游客/供图

亚运场馆开放

8月8日全民健身日,早上6点多,杭州亚运会主场馆“大莲花”外的网球场,已经开始有人在锻炼了。2022年5月6日,第十九届杭州亚运会确定延期举行,随后,杭州亚运会所有竞赛场馆按计划向市民开放。大幕未启,百姓先享,市民们抢先享受了亚运红利,也展现了一幅全民健身迎亚运的画卷。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张峰/摄

最热的夏天

8月8日夜,绿化养护工人张平春正在进行洒水作业。那个夏天,杭州迎来极端高温,为了避开高温时段,他们的工作变得更加“早出晚归”。他说,浇水养护让花草漂漂亮亮的,心里就高兴。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肖暖暖/摄

拾荒助学

8月8日深夜,杭州刀茅巷,无花果爷爷、90岁的老人王坤森又一次佝偻着背出门拾荒。拾荒助学,坚持了3600多个夜晚,他是独行不孤独的老者。深夜,王爷爷的背似乎更加弯了,他总是说助学路上他不孤单,只要有力气还会继续。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摄

九溪变“九奚”

8月16日,杭州40℃酷热持续,西湖边知名景点九溪烟树部分溪段,溪流干涸。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马庆隆/摄

干涸

8月22日,干涸的桐庐芦竹潭水库库尾。6月26日出梅以来,我省出现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今年入汛以来,杭州市降雨量较常年偏少六成,加上持续高温,山塘水库蓄水率明显偏低。8月19日,杭州市林业水利局发布水利旱情蓝色预警(轻度干旱)。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何晟/摄

首战中超

8月28日晚,浙江队重返中超后的首个主场,也是球队三年来的首个主场比赛,3000名浙江球迷齐聚现场。球迷庞先生带着80岁的奶奶来为球队助威。庞先生说奶奶是资深体育迷,一直都非常关注各类运动项目,平常也会看浙江队的比赛。虽然是第一次来现场看浙江队比赛,但奶奶在看台上欢呼的声势丝毫不弱于旁人。球迷庞先生/摄

台风来临前

9月13日晚上7点,强台风“梅花”登陆前的舟山普陀区沈家门渔港。亮着点点灯火,粗粗的缆绳系在缆桩上,进港避风的渔船一艘艘排列整齐,随着波涛上下起伏。这是台风来临前的短暂平静,过不了多久就将抛洒下漫天狂风暴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周夏林 刘栋 郑阳/摄

台风安置点

9月14日,台风来袭,杭州罗家村安置点,200名工友等来一台投影仪之后,整个安置点,迎来了一波小小的热闹。台风天的转移,对工友们来说已经习惯,他们盼着早日风停早日复工,早日挣到钱。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马庆隆/摄

最美人墙

2022年国庆节,西湖边的“最美人墙”第七年如约而至。钱报记者詹程开穿上橙色马甲,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引导行人,守在热闹的西湖边,成为“最美人墙”的一块“砖”。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詹程开/摄

诺奖与中国

10月4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量子信息科学再次引起大众关注。当天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发布会上,诺贝尔物理学委员会主席托尔斯·汉斯·汉森用中国的量子卫星来解释这次的获奖内容。图自诺贝尔奖委员会

等活

10月,杭州凤起天桥下等活的手艺人,有人在桂花飘香的季节,给电动车和生活加了一束浪漫。刚刚过去的夏天,对于钻孔师傅来说生意还不错。尽管受疫情影响,他们赚的钱少了,他依旧觉得比在老家好。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黄伟芬/摄

宋韵德寿宫

10月13日,杭州“德寿宫”未开先红,一堵红墙被人们争相打卡。穿越古今而来的宋韵,在这里和人们撞了个满怀。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马庆隆/摄

阳光正好

10月,二十大召开前夕,淳安下姜村,姜德明正坐在阳光下看书。采访当天,姜德明的“亲客民宿”全满。趁着日光好,他的妻子余松林在洗抹布、晒枕芯。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鲍亚飞/摄

婺剧演员出席二十大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北京举行,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浙江婺剧团)青年演员杨霞云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出席会议。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供图

CBA来了

10月,20支CBA球队云集杭州进行中国篮球顶级联赛常规赛第一阶段赛事争夺,这也是杭州历史上的第一次。此次杭州承办CBA常规赛的共有两座场馆:黄龙体育中心内的黄龙体育馆和杭州体育馆。这两个场馆在杭州亚运会期间都将承担比赛任务。为承办CBA,则再次做了新的调整,也提前进行了赛事运营情况的检验。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曹林波/摄

最后的嘱托

10月27日,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的陈金洪医生永远离开了。他身患肝癌7年,做了12次手术,却一直没有停下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脚步。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光,他依然放心不下那些患者,一一发信息嘱托他们后续就诊。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何丽娜/摄

延期交房

11月10日,花样年在杭州拿下的第二宗宅地已明确退地,退地罚款高达6.5亿元。所幸的是,此前花样年在杭州的第一个项目——对越天在上半年一度停工的情况下,如今施工有条不紊,外立面基本呈现,交付有望。2022年因资金问题而暴雷的房企不在少数,但好在大部分楼盘都和对越天一样,交付时间或要延后,但不会烂尾。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楼肖桑/摄

便捷通道

11月,杭州古荡新村地铁站,数千人上下班的艰难之路。小时新闻记者帮介入后,相关部门迅速行动,一条直接上下更为便捷的通道很快投入使用。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一凡/摄

“杭马”归来

11月20日上午,缺席一年的杭州马拉松再次开跑。来自全国的35000名跑友如离弦之箭般冲出起跑点,用呐喊与激情回应与杭马的久别重逢,跑过最美的风景、最好的自己。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李文瑶/摄

凌晨包子铺

11月21日,采访徐美兰土猪肉包子铺,记者边程壹一起帮忙包包子。这家小店是一个军人开的,每天凌晨3点就开始忙,老板坚持手工制作,因为那里藏着机器无法提供的温柔。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边程壹/摄

个人养老金

11月25日,杭州成为全国36个首批个人养老金制度试点城市之一。个人养老金因可以一定程度避税,吸引不少客户到大厅咨询办理。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何慧婷/摄

商场求生

11月,杭州万象城一楼中庭,顾客不多,路易威登腕表的限时快闪店显得格外抢眼。这一年,不少商场里一楼黄金地段的专柜、商铺都是换了一茬又一茬。想要将客人吸引到线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便是奢侈品,都正在中国市场经历着一轮接一轮的考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焱/摄

孤勇者

11月,杭州剧院一场室内乐演奏会返场演奏环节,当乐团单簧管乐手问观众还想听什么曲目时,台下一位小朋友大声喊道——“孤勇者!”后来发生的事充满戏剧性,这位勇敢喊出心愿的小朋友真的实现了梦想。妈妈说,这是小男孩人生中第一场音乐会,“当愿望被满足,他整个人高兴到模糊。”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马庆隆/供图

女骑手

12月1日,杭州初雪。33岁的外卖女骑手邓婷,取餐后小心放进外卖箱。雪天爆单,她要忙上一整天。妈妈担心她受苦,她却说,哪一份工作不辛苦?做骑手很自由,她不觉得太辛苦。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见习记者 马庆隆 肖暖暖/摄

抢收

12月1日,萧山一处菜地里,几位大姐冒雪抢菜。雪一直没有停,夜幕降临,结束工作的三位大姐头发凌乱,脸色红扑扑的,记者喊她们一起拍照,大姐们互相搂在一起大笑了起来,“很开心呀,工作辛苦,但为了家人很值得呀。”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然/摄

影院关门

12月8日,浙江庆春电影大世界正式闭店。从1999年8月8日开业,到2022年12月8日晚8点闭店,这家曾经引领杭州甚至全国多厅影院潮流的老牌影院正式谢幕。这家影院陪伴了杭州人23年,见证了无数人与亲人的陪伴。它的关门引发很多读者、网友感慨,留言令人泪目。疫情这些年,有多少我们熟悉的杭州电影院关门,就像老友离去不会有再见。杭州网友/供图

奋斗的小店

12月,杭州首个为小店办的展览《小店写真》在运河公园1号油罐开展。50家小店,50张写真,记录了生活最本真的奋斗。光影下,仿佛每个小店每张写真都发着光,引来了很多人观展。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林云龙 马庆隆/摄

激情世界杯

12月18日晚,卡塔尔世界杯决赛在卢赛尔球场上演,钱江晚报两位特派记者在现场见证了这场近几十年来最精彩的世界杯决赛,见证了梅西封神。疫情三年,卡塔尔世界杯是第一次完全开放举办的世界大赛,也给对抗疫情三年的全世界人们带去了久违的激情与疯狂。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佳骏 宗倩倩 /供图

自我隔离酒店

12月18日,浙江永康一连锁酒店把旗下一家酒店改造为“自我隔离酒店”。客人有需要可线上联系酒店管家,物品由机器人送至房间门口。垃圾清理,需要自己用垃圾袋打包系好,放至房间门口,会有专人每日定时进行垃圾消杀处理。在优化调整防疫政策出台后,对旅游业来说复苏的信号已经释放,接受阳性客人,既是服务,也是业务。金华紫微朗悦酒店官微/供图

二手房冰封

2022年,杭州二手房市场下行,成交量冰封的同时,房价也不断下跌,连名校学区房也无法幸免。凭借“鸡娃”、“孟母”闻名于杭州学区房圈的耀江文鼎苑,也在2022年经历了房价“过山车”。2021年3月6日,文鼎苑一套58.66平方米的小户型以746万元成交,单价高达12.7万元。而今年,文鼎苑房源实际成交单价跌至6万元出头,出现了“腰斩”行情。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吴佳怡/摄

排队

12月19日,杭州天天好大药房古墩店,人们排队购买抗原试剂。退烧药、抗原试剂在这个冬天曾一个难求。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姚颖康/摄

全民健身

12月19日,“全民健身 相约杭州”2022杭州市第十六届健美健身锦标赛在浙江音乐厅开赛,这是一场迟到了8个月的比赛。由于疫情,比赛从4月一延再延到了12月,有选手一直处于魔鬼般的备战状态,近一年没和家人一起吃过一顿正常餐。 傅建陈/摄

线上教学

12月20日,杭城小学和初中均启动了线上教学,学生可以选择居家学习也可以选择到校学习。杭州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四年级某班只来了一位同学,却配齐了全套师资。老师正在给这位同学上当天第一节数学课。“不管教室里是一名学生还是两名学生,学校都会按照课表给他们正常上课。”校长赵骎说。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沈蒙和/供图

提前放假

12月23日,杭州市时代小学的休业式在网上进行,同学们在电脑前向国旗敬礼。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姜赟/摄

“大白”监考

12月25日,老师们穿上大白监考研究生考试的考场,整整两天,考场内咳嗽声此起彼伏。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姜赟/供图

退烧药告急

12月26日,杭州疫情汹涌,不少人陆续中招,退烧药等告急。记者杨一凡得知情况后,利用采访空隙和深夜加入义务跑腿送药的队伍,解了很多人的燃眉之急,被称为“社区药神”。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杨一凡/摄

查药价

12月,杭州市场监管部门对一些药店进行检查,主要检查是否有哄抬药价、捆绑销售等违法行为。随着疫情的发展,杭州市放开了四类药品的销售管控,但同时也使得这些药品一夜之间成了稀缺资源。如何让老百姓买得到药,成了市场监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焱/摄

告别核酸

12月28日,在庆春路金融大厦楼下,一个多月前每天还时常排队的核酸检测亭,已经变得冷清。现场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早已不见,但搭建的围栏仍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陈晔/摄

3800个电话

12月,非常时期。24小时运转的杭州120,进入了疫情三年来最忙碌的时候。短短几天,光是接听呼救电话就屡屡打破历史纪录。一天时间,120急救中心接到报警电话3800多起,派出救护车900余次。24位接线员三班倒,很多人带病上班。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王怿婷/摄

志愿者

12月末,杭州120遭遇有史以来最大的压力,得知人手不足的情况后,杭州第一批几十位大巴司机、公交司机紧急驰援。第一次开上救护车的他们体会到这一行的不容易,看到卧床的老人,更有司机哽咽说,想起了自己在老家的父亲。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燕/供图

献血

12月28日,杭州街头献血点,印度友人钱先生伸出胳膊献血。那几天,受天气和疫情双重影响,杭州多地血库紧缺。缺血的临床患者不能“等一等”。号召大家献血的消息传开后,很多人冒着寒风赶来。他们中有阳康,也有像钱先生这样的外籍友人,这一份份热心和仗义,留在了2022年的冬天里。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盛锐/摄

烟火气

12月28日,随着第一波“阳康”回归,杭城烟火气一点点恢复。上城区白傅路一家火锅店里,出现了久违的热闹,一楼几乎满座。服务员很感慨,期待更活泼更好的杭州回归。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边程壹/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出品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