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当上官的,聊聊古代官吏选拔制度

日期:2023-03-02 11:22:06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二、宗法制之下的世卿制

到了夏商周朝,我们已经进入奴隶社会,这时实行的是家天下的制度。以周朝来说,周天子带着各个部落的首领推翻了商朝,然后给一起打天下的哥们兄弟封诸侯王,天子世世代代相传,诸侯也是儿子继承,这就是爵位的世袭。

这些贵族爵位世代相传,都在朝中做官,掌握着大权。可是问题来了,一个诸侯王或者是其他贵族有很多儿子,这些贵族爵位谁来继承,每个儿子都能吗?当然不行,天下就那么大,不能人人都当皇帝,怎么办呢?古人是这么规定的,由嫡长子来继承。嫡长子是谁,嫡长子就是正妻的大儿子,小妾的儿子不行。

三、军功制

到了战国时代有人对这种制度看不惯了,是谁呢,就是秦孝公和商鞅,他们觉得这种制度不好,老爹伤了儿子继承老爹的位子,那万一儿子是个傻子怎么办,工作谁来干,万一儿子不学无术怎么办?而且,这也不利于提高工作质量,儿子不用好好学习,等着就有工作,那谁还努力进取。

于是秦孝公就让商鞅变法,商鞅想出了一套安排工作的办法,实行军功制。这个军功制就是根据军功的大小来给予一定的薪水,官职爵位也是根据军功大小安排,废除爵位世袭。秦朝军队之所以所向披靡,和他们的选官制度和绩效制度有关。

四、察举制

到了汉朝,地方开始实行察举制。有人会问了,军功制不是挺好的吗,论功行赏多好,怎么变成察举制了。大家可以想一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天天打仗,因此以军功发工资,天下统一之后没有仗打了,怎么选拔官员呢?

所以,汉朝统一之后就开始使用新的官员选拔制度察举制。这个察举制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由下级官员推荐一些优秀的人才,而后由上级考察,如果考察后认为确实不错就可以任命为官。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方式在汉以前就有了,比如,文王启用姜子牙,秦穆公用百里奚,都是别人推荐,但当时还不是主流选官的途径,到了西汉察举制才作为一种选官制度推广开。

那么问题又来了,察举制都举荐什么人才?举荐什么人才当然是老大来定。察举制由皇帝来指定某个方面的优秀人才,比如皇帝说举孝廉,各地官员就把孝顺的、人品好的推荐给皇上,皇上说举勇武之士,那各地官员就把能打的、身体好的、胆子大的推荐给皇上。所以举荐的内容根据现实需要和皇上的心情。这个察举制在以后也一直使用,只不过是后来科举制成了主流,而察举制只作为一种选举官员制度补充。

五、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从曹丕开始,在魏晋南北朝使用的选官制度。这个九品中正制是个什么意思,中正是指选拔评定人才的官员,将人按照才能高低分九品,品级和官职挂钩,品级高官职高。为什么要实行九品中正制,因为皇帝太忙天下太大,不可能每个官员都由皇帝来定,所以必须要有一个专门负责的机构和一部分官员来负责落实,于是就产生了由中正来定品级,然后再根据品级大小任用当官。

这个制度看似是进步了,由专门的选拔官员来评定品级,但其实有一个很大的漏洞。选官的机构有了,选官的方式有了,选官的标准也有了。但是选官的标准有问题,有三个标准,一是家世,二是状,三是品。“家世”当然是指出身,“状”是指士人的评语,而“品”是指基层的评语。

其实普通的穷百姓肯定是没有什么好家世,而名门贵族则总会找到人给好的评语。所以到后来,九品中正制造成了不好的后果,朝中官职被一些名门望族垄断,形成了很大势力。

六、科举制

到了隋朝,寒门庶民势力增大,但是因为被大家族垄断官职,阶层固化,普通百姓找不到好的工作,大家意见很大。皇帝也不喜欢家族势力太强,所以九品中正制就废除了。过去察举制推荐人才之后再由皇上考察的方式,演变成了考试,因为是分科推举考试,所以称为科举制。

最初分科推举有特科和常科,特科由皇帝亲自考核,这个时候应该说还是选拔多种人才的。在武则天时科举就更完善了,这个时候考生开始糊名,这样就确保公正。而且设置了武举,主要是考核行军打仗科目。

到了宋代考试就已经向普通士人时尚了,除犯罪的和不孝顺的一些有严重污点的人,一般都可参加科举。科举考试后来一直沿用到清代。随着鸦片战争失败,帝国主义打开了我们大门,我们在不断被侵略中认识到文化科技已经全面落后,国内变化呼声越来越高,科举考试也在清王朝改制中消失,光绪三十一年,清朝宣布科举考试停止,科举制正式退出历史。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