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考上秀才,写出经典“范进中举”,为何被乡里当作反面教材?

日期:2023-03-23 11:30:02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所以从“范进中举”中就可以看得出《儒林外史》的整体基调——讽刺,书中的记载多数是吴敬梓亲身经历后改编的,那么如此这样有才气的人,会被当时的人称为“醉酒挥霍的败家子”,最终穷困潦倒而死呢?我们接下来一探究竟。

高阁少年多意气,衔杯观海把名扬

吴敬梓出生在地方官僚家庭,家境殷实,无忧无虑,祖辈们曾受封为骁骑尉,能文善武,博学多才,但母亲身体虚弱,在吴敬梓13岁的时候就离开了他,之后他就跟随父亲去往了受封任职的赣榆。

因为其

“读书才过目,既能背诵”

的本领,在当地就有小名气了,但他读书的同时还好游山玩水,体验生活,他的父亲也喜爱他,

总带领他去参加名仕骚客的聚会,久而久之,养成了放荡不羁,豁达挥霍的习气。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吴敬梓天赋极高,其父也对其深爱有加,他的为人和品格,大多数上也都继承了他父亲的“为官清廉”和“刚正不阿”,从小就跟随在身边让他深深了解了父亲对于工作的认真和付出,但也正因为亲眼见到父亲不善趋炎附势巴结上司,最终被罢免回乡的不公待遇,这也是导致他极其痛恨官场腐败的直接原因。

但这并不影响吴敬梓的才气名动高阁,有一次他参加了当地县城的名仕聚会,酒到兴处当场就即兴赋诗一首《观海》震惊四座,诗中形容景观的气势磅礴和少年的意气风发描写的相得益彰,淋漓尽致,从此之后,县城中无人不知吴敬梓才华横溢,后生可畏。

后来也正如其他人所预料的一样,18岁的时候,吴敬梓就十分轻松的考取了秀才,所有人包括他自己也觉得,凭借自己的才学,之后的科举应考之路也必然一帆风顺,自己也会如同父亲一样担当地方的父母官,开启自己的仕途之路。

文章大好人大怪,终是潦倒度余生

但世事难预料,吴敬梓数次参加乡试而不中,从23岁一直考到了29岁,几近而立之年的他参加的最后一次乡试,得到的除了一句“文章大好人大怪”的评语之外就是再次名落孙山的残酷现实。

被科举制度伤过了初心的他,在36岁的时候做了最后一次尝试,被数人举荐后,再次参加科举考试,但换回来的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让他彻底放弃了参加科举考试的想法和入仕途的打算。

祸不单行,后来吴敬梓的父亲因病去世,族人们仗着人多势众,刮分了吴家的家产,留下给他的就只有父亲去世前存下的两万多两银钱。

但从小就性格豪爽的他,依旧纵情狂放,广于交友,

3,4年时间里,就已经到了身无分文的窘迫地步,乡里乡亲之间都把他的事迹当作是反面教材,称其为

“醉酒挥霍的败家子”,

警示自家的后生小辈们引以为戒。

挥霍无度之后,导致吴敬梓晚年间也生活贫困,常常要靠卖文章和请求朋友帮助接济度日,冬天的时候为了暖和自己的双脚,到了晚上就在城外一圈圈的跑步行走,吟诗歌唱。

也就是这段日子里他潜下心来撰写《儒林外史》,把自己看到和经历过的世态炎凉人生百态都以故事的形式写进了书里,来讽刺当时的腐朽和肮脏,最终,在一次访友痛饮后,54岁的吴敬梓,落魄去世,一贫如洗的他连丧事也由好友代理,凑够典衣钱后才得以安葬。

我们回顾吴敬梓的一生,他的境遇其实和《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相似,同样是家境由富转贫,落魄离世,但不同的是吴敬梓的遭遇要复杂得多,他见识惯了真小人和伪君子,官僚徇私舞弊,豪绅买权专横和科举的扭曲腐坏;他经历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统治,经历过八股文字狱,经历过考官们的戏耍和讽刺。

他的一生是不幸的,不是那种一味的堕落和放弃,而是在反复挣扎翻滚后的不甘绝望和最后看破,让人不由心生惜才可怜之情,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不幸,才让他看透了当时的科举黑暗和官僚腐朽,才让《儒林外史》这部奇作流传于世,受后人之敬仰。

功名富贵无凭据,不若酒醒做自己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反复提到功名利禄皆是身外之物,读书人和世人舍生忘死地追名逐利,但到手之后才觉得食不饱腹,欲壑难平。

这些道理何尝不也适用于现在,就像前段时间爆火的“流浪大师”引无数“网红”想蹭热度而千里迢迢去拍照合影,围追堵截,只为拍几张照片,截一段视频,听其说几句感情流露的话,可能这位大师并不是大师,而是因为世人不读书才觉得他高深莫测。

当下社会我们更应该忌讳随波逐流,去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温暖自己,温暖他人。

往期精选:

南京一父女合葬墓,发现200粒红色小药丸,专家化验后:枉为人父

改开后首批留美学霸,3位获博士学位后入籍美国,皆不回国

这里是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居民的生活方式,令人大开眼界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