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没有制度性建设,对各族起义只知镇压,未从制度、文化上解决

日期:2023-03-25 11:24:29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但若根据以上就认为司马炎是“千古一帝”,那可就搞错了概念;并且,作为一个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是很不合格的。

古代王朝的更迭,本质上是封建秩序兴盛、衰败的螺旋式循环,虽然这个循环的趋势并不是一直向上的。

一般来说,当一个王朝发展到一定程度,随着政治腐化严重、土地兼并加剧、社会阶级矛盾尖锐等现象日益凸显,现有王朝的既得利益阶层并不具备自我革新的意愿和能力,整个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崩盘,这就是王朝末段的大乱;

在大乱中,经由残酷的优胜劣汰,最终会有一个最强大的力量结束乱局,建立新王朝;通过这个暴力洗牌过程,旧的既得利益阶层要么被清洗、要么沦为失败者、要么舍弃部分利益加入新的既得利益阶层,整个社会资源被打散,具备了重新分配的可能。

而一个优秀开国皇帝的最大功绩,就是能从制度上革除前朝灭亡的弊政、重新分配社会资源,即使只是阶段性的,但他的所作所为一定代表了正确的历史发展方向。下面举例说明:

秦始皇

秦始皇之所以被公认为千古一帝,统一天下并非主要原因,关键在于他总结过去数百年战乱的根源:“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以不留退路的宏达气魄、搭建起大一统帝国的框架,这个体系被后世2000年一以贯之、支撑起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抛开历史局限性,可以毫不吝啬地将他视为开国皇帝的模板。

汉高祖刘邦的成就虽然逊色许多,但也不失为一个合格的开国帝王。他结合经济崩盘、民力疲弊、外敌强大的实际情况,在保留秦制的基础上、务实地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并将这一共识传递给他的功臣辅政集团。正是西汉初期持续数十年的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才给了汉武帝大展拳脚的机会。

汉武帝虽不是开国皇帝,但他的历史贡献过于突出,可视为继秦始皇之后又一位开天辟地的君主,他“据旧以鉴新”,将政治主导思想由黄老改为儒学,实施了涵盖教育、学术、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制度、历法等所有领域的大创改,将汉朝打造成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强大的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一代文治武功。

而相对于过去的优秀帝王,晋武帝司马炎几乎没有任何积极正面的制度性建设;相反,他还亲手埋下了导致王朝崩溃的隐患,这是他的死穴。

司马炎确实有许多善政,比如在政治层面,咸熙二年(265年),他下诏命令郡国长官每三年巡视一次辖区,目的是“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亲见百年。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苦”。简而言之,就是体察民情。虽然很令人振奋,但这只是他的临时行政命令,而非能够传于后世的制度。

西晋疆域图

经济上,司马炎“户调式”确实促进了经济恢复,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也以国家层面明确了世家大族的经济特权,它与选官方面的九品中正制结合,急剧推动了士族门阀制度的确立与强化,西晋的阶级矛盾日益恶化、土地兼并越发严重,为司马衷时期的社会动荡埋下了隐患。

军事上,司马炎对内将分封制与都督制相结合,造成了军队归藩王、而非国家所有的现实,为八王之乱的爆发提供了武力方面的可能;对于内迁民族屡屡爆发的起义,司马炎仅予以武力镇压,却没从制度、文化层面探讨解决办法,可谓治标不治本,埋下了后来五胡乱华的种子......

与上述短板相比,司马炎后期沉迷女色、放纵骄奢等行为真算不了什么。简而言之,作为开国皇帝,他只是做一些应急的、修修补补类的事务性贡献,却没能像那些优秀同行一样、从制度上探求缓解社会矛盾的可能。因此不难理解,为啥汉唐能强盛上百年,而西晋在司马炎驾崩后就陷入了崩溃。他确实仁慈、宽厚,但却不能让自己的继承人、朝廷文武同样宽厚;西晋军民接下来面临的沉重苦难,与他脱不了干系。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