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宰,通于四海”,聊聊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

日期:2023-03-23 11:25:26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但是,在秦朝时期,丞相虽然拥有最高决策的权利,但是最终的决议必须让皇帝做其最终裁决,并且,丞相一般只是整理庶务,所以一切的权力还是握在皇帝的手中的。秦始皇最初设立宰相的目的也只是想要宰相可以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却没有想到在之后的朝代中,皇权与相权的争夺历经了几百年。

二、宰相制度的鼎盛时期

1、相权膨胀

在汉朝时期,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宰相制度,但是汉朝初期,改善的权力逐渐扩大,已经不再像秦朝时期受皇权的压制,丞相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处理着全国内的大小事宜,甚至可以与当时的皇权并驾齐驱。相府成为当时中央政府中最庞大的机关,宰相设"十三朝"为自己的秘书,把全国的政务都集中在自己的手中,除了处理全国的大小事宜之外,并且还负责官员的任用以及赏罚,甚至有的时候还参与一些军事行动。

在唐朝时期,唐玄宗为了使宰相能够更加有效的处理政务,把宰相分成了一个群体,一般分为两三个人,其中一人是长官,其余两人为副官,依靠宰相辅佐国家,但是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翰林学士的地位日渐突出,所以就有了"内相"之称。

2、削弱相权

在面对着如此强大的相权,皇帝肯定不会坐视不理,所以在北宋时期,中央实行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以此来削弱相权的地位和权利,范质、王溥等虽然身为宰相,但是在行动上却变得谨小慎微,宋太祖就利用这一条件,把宰相的军政大权归为枢密院,又将柴权从宰相所管的户部归为三司掌握,从此宰相只管民政了,在宋朝宰相的权力大大被削弱了。

在汉武帝时期,皇帝开始有意的加强自己的皇权,削弱相权,汉武帝在地方实行推恩令,进行削藩,在中央打压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加紧集权,并且任命一些地位低微的人为丞相,把丞相的权力笼络在自己的手中,如公孙弦,皇帝的尚书台也承担了部分的相权,汉元帝时期丞相改为"司徒",自汉初以来的丞相负责制其实已经名存实亡。

三、宰相制度的消亡

1、明太祖废丞相

宰相制度在经过不断的调整,并且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宰相制度势必将会走向灭亡,在元朝时期,明太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设置左右丞相,并且将地方的权力收归于中书省,中书省的权利得到了提升,但是明太祖不允许大权落入他人手中,让自己手中的地位受到威胁,明太祖便以左丞相胡惟庸"专生杀黚陟,以恣威福,内外诸司封事入奏,惟庸先取视。"把胡惟庸处死,从此废丞相,并且下令后代君主不准设立丞相,从此皇帝独揽大权,乾纲独断。

尽管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在刚开始皇权是没有人威胁了,但是皇帝处理全国的一切事物,容易超劳过度,后来明朝设立内阁,内阁的大臣代替皇上处理事物,最后由皇上审阅做出最终的处理方案,但是到后来,内阁大臣后来几乎是代替了宰相的位置,只不过换了名称而已。

2、宰相制度走到尽头

到了清朝时期,皇帝对于中央集权更加重视,雍正帝设立"军机房","军机房"本来是作为,清朝对西北用兵的办事机构,后来由于方便皇帝总揽大权,所以就一直设立着,没有被废除。军机大臣并没有实权,完全受命于皇帝的指令,所以在清朝时期,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宰相制度走到了尽头。

其实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害怕宰相的权势威及到自己,所以对于皇权与相权之争,在历史上是难免的,在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中,终于皇权达到前所未有的集中,而宰相制度就成为了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

四、总结

宰相这个职位在我国历史上一直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辅佐天子,并且参与国家重大事务的决策权,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都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尽管宰相制度在我国经历了许多的变化,并且最终走到了尽头,但是对于当今国家治理还是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