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如何迫使名门望族发生转变以及新兴士族的崛起

日期:2023-04-18 11:36:23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以“举人”为例,唐代的“举人”考试要求参加者年龄在18-24岁之间,要经过三次乡村考试和一次县里的考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进士”考试。

整个唐朝时期,科举考试也经历过起伏。早期的唐代,考试内容相较于明清时期还比较简单,以诗词歌赋为主,注重典籍知识。

到了高宗、肃宗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峻,而参加考试的人数逐渐增多,竞争也变得更加激烈。考试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除了诗词歌赋以外,还有经学、史学、兵法等多个科目。

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为唐代社会带来了一股新鲜的气息。有才华和知识的人,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制于门第和关系,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官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虽然考试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但它为唐代的政治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总体来说,唐代科举考试对于唐代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唐朝时期得以稳定运转,并延续到明清两代。

初 唐 一 望族仕宦的“迷 茫”期

唐初的望族政治处境较为复杂。唐初是一个建立在玄武门之变后的新朝,对原来的贵族进行清洗,一些原来的大臣、宗室都被清除出朝廷,望族则成为了新朝的主要得力支持。但是,望族确实在唐初的政治中处于弱势地位。

首先,唐初的皇帝李渊及其政治顾问们并不信任望族。因为望族主要是从唐高祖及唐太宗时期逐渐积累的财富,对于唐初的领袖来说,他们过于庞大的势力和财富拥有让人忌惮。

其次,唐初的政策不利于望族。为了确立皇权,唐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削弱望族的势力。李渊采用了“优贤招士”政策,大量选拔民间英才而非望族子弟,使得望族的势力逐渐弱化。

但是,尽管望族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他们依然是唐初新朝的得力支持,尤其是在朝廷政治上的掌控和统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望族仍然占据着很多重要职位,如太常卿、中书令等。

作为占据唐朝社会最高阶层的一群人,望族对李唐政权的态度是复杂的,有好有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唐朝的建立持支持态度:李唐政权在取得统治地位之后,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稳定社会秩序,这对于望族的利益来说是有益的,因为他们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位相对较高,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来保证自身的利益。

对唐朝政策的一些不满:随着唐朝政权的不断发展,政策也在不断调整,有些政策对于望族来说是有不利影响的,比如唐玄宗晚年推行的劝课法,对望族的家族教育和传统文化有一些冲击;又比如唐朝后期推行的兵役法和官僚制度改革,对望族的特权和利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对唐朝政权的忠诚度:作为社会最高阶层,望族在唐朝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通过表现自己的忠诚来获得政权的信任和支持,因此在唐朝政治中,望族往往表现得比其他阶层更加忠诚。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初唐时期的望族仕宦之途上依然有许多未知和迷茫的地方。

中期 一 望族仕宦的积极发展时期

唐朝中期相对稳定,国力强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不断提高,为望族仕宦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经济、文化方面的优势为士人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一些望族仕宦借此实现了自身的身份转型。

实行科举制度,使得选拔官员的权力从世族手中逐渐转移到了中央政府,这样使得望族仕宦也有机会通过科举考试升迁。

首先,唐朝中期的改革推动了官僚制度的完善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唐太宗时期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不仅突破了封建世族的世博继承制度,也让中央政府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唐朝中期开创了九品中正制,从而规范了官员的选拔和晋升,不再仅仅依靠世族的背景。同时,唐朝中期延续并加强了唐太宗时期的保障制度,让官员更加稳定和安心,而不必担心因为政治倾向而被迁调或降级。

其次,唐朝中期的经济发展让中央政府有了更多的资源和手段。随着唐朝经济的繁荣,税收的增加和新兴产业的兴起,中央政府可以更加依靠自身的资源和手段来选拔和任命官员。与此同时,中央政府也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选拔和任命制度,使得世族的权力逐渐被削弱。

唐朝中期,望族逐渐成为统治阶层的最高层,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他们可以享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权,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为仕宦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望族家庭通常有更好的教育条件和门第背景,容易获得更好的成绩和更高的官职。这样,他们逐渐在政治上占据了优势。望族通常有更广泛的家族关系和社会联系,能够互相支持和帮助。他们之间能够形成紧密的家族网络,在政治上共同发挥影响力。

望族家庭有更多的财富和资源,能够为子孙提供更好的教育和生活条件,也能够收买官员和向政府缴纳更多的税款,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回报。

这些经济实力也成了他们在政治上影响力的来源。望族家庭通常有更高的文化修养和社会地位,在社会上享有更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这些文化影响也能够为他们在政治上打下基础。

晚期 一 望族仕宦稳定发展时期

在唐朝晚期,虽然有过安史之乱等大规模动荡,但是在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治理下,政治形势逐渐得到稳定。唐玄宗任用宰相李林甫等人,加强了中央集权,控制了地方豪强的权力,使得政治局面逐渐平稳。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望族仕宦的稳定发展得到了保障。他们依靠其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精英人脉,成了官场上的重要势力。望族在官场上拥有人脉、财力和权势,能够有效地推动其家族成员的官场晋升,为望族的稳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除此之外,唐朝晚期名门望族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土地经营、商业贸易和政治上的特权。

许多名门望族都拥有大量的土地,他们利用土地种植经济作物和经营农业,他们投资商货、开设店铺、从事传统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获取商业收益。

除此之外,许多名门望族通过政治上的特权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例如,他们可以担任税官或官员,掌握国家资源,从而拥有巨额的收入。

在唐朝晚期,望族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而积极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他们通过诗歌、书画、音乐等领域的研究和创作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和修养,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名望。

望族中的文化精英经常组织文艺团体和学术研究机构,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他们还会向政府官员和各大社会集团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以期获得更好的社会认同和支持。

尤其是文学领域,望族成员常常投身于写作和学术研究中,力图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成就来获得社会肯定和尊重。同时,他们也会积极参与文学界的争论和活动,为自己和同行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发表机会。

由于朝廷对选取官员的要求逐渐提高,除了文化修养之外,还要求政治素质、道德品行等多方面的考察。这样,权贵家族的子弟在科举中逐渐失去优势,社会逐渐趋向平等和公正。

总之,唐朝晚期官僚体制完善和科举制度的建立,为望族子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士人阶层的普及和文化的发展。

科举制对名门望族的影响

1、通过科举制可以使一大批寒门子弟跻身于官宦之列,从而扩大了统治集团的基础。科举制度在社会上是一种底层阶级上升的通道,它为广大平民百姓进入统治集团提供了条件。

唐朝初年,社会动荡和阶级矛盾尖锐,政治黑暗腐朽,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起义。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要想巩固其政权、稳定其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扩大其统治基础和统治范围就必须建立一支强大的、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的官僚队伍。

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想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官僚队伍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于是统治者便采取了大量收罗人才、建立门阀士族这种方法来培养自己统治集团内高级官僚,从而达到巩固统治基础、稳定其统治秩序和扩大其统治基础这个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为唐朝中后期士族大发展提供了一个通道。

2、科举制度可以使许多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官员得以入仕为官,从而对他们本人及家族产生重要影响。

唐朝初期建立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确立了一种选官制度——科举制。

科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它使中国传统社会从贵族政治过渡到平民政治;它突破了门阀政治对人才的垄断和限制。由于科举制是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这就打破了贵族世袭统治,因而它对中国封建统治者统治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由于科举制使得门阀士族内部出现了一批新的统治力量,这些人由于接受过良好教育可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于是他们开始越来越多地与下层社会交往,而且由于受到唐朝政权本身和其门阀政治势力的双重影响,他们也越来越注重对士族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进行改造,以适应自己统治集团内部的需要。所以说科举制对他们家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其次由于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就使这些出身于门阀士族的士人有了更多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机会。

由于这些出身于名门望族和士族阶级人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接触下层人民和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状况,于是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来对自己家族进行一些改革,为他们家族重新注入新鲜血液、改善其家族的发展状况。

笔者观点

科举制对社会阶层流动的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从唐代进士入仕情况可见一斑。

唐朝时期科举制对各阶层人才都有开放度,即使是下层官员也能通过科举制得到官职,这也是唐代科举制度存在合理性和生命力的证明。

在中国历史上,科举制一直都是以社会底层为主体建立起来的,但是随着科举制度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影响越来越大,朝廷选拔人才时越来越倾向于任用社会上层人物为官。

这是因为在唐朝时期,统治者通过科举制选拔人才已经成为一种风气,并且有许多下层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上层官僚队伍。这对于整个国家政治体制以及社会风气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旭麓:《中国士人集团研究——以唐代为中心》,载《历史研究》1998年第4期。

2、裴俊伟:《科举制的兴衰与中晚唐的社会流动——以唐代为中心(上)》,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1年第5期。

3、谢国桢:《两税法制度及其影响——兼论两税法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地位和影响——以唐代区分(下)》,载《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4期。

4、许良英:(中)唐长孺、邓广铭:《唐代家族制度与士族政治的变迁——以科举制为中心(中)》,载《历史研究动态]1999年第2期。

5、汪裕超:(中)黄仁宇:“科举制度与中晚唐”,载《中国历史研究通讯|2000年第5期;张光直:“从南北朝到唐中叶”,载郭大昌等编的教材《中国通史新编──隋唐五代部分(上)》,人民出版社,1999年。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