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鲁宾礼制度极为重要,究竟为人们带来了什么作用?

日期:2023-04-18 11:36:13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在春秋时期,“礼”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道德信仰体系,即通过一整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方式,进而达到维护等级制度和巩固统治的目的。

宾礼是礼仪中的一种,它是指君主或诸侯在接待臣民时所遵循的礼节,也就是君主或诸侯在接待自己的臣民时所遵循的礼节。

在《礼记》中对于宾礼有着明确规定:“宾者,礼也。事君者曰朝,事臣者曰夕。朝于君曰朝,夕于君曰夕。”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说:君主接待臣子时所遵循的礼节是:“当君主接见臣下时,臣子向君主叩头行礼;当君主接见臣下时,臣下向君主叩头行礼;当君主接见臣下时,臣下向君主叩头行礼;当君主接见臣下时,臣下向君主叩头行礼。”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宾礼具有两大特征:

首先宾礼具有政治性。在政治活动中,为了维护某种特定的社会秩序和制度就需要有相应的礼仪制度来加以保障和维持。而作为国家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礼仪制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其次宾礼具有宗法性。

春秋齐鲁宾礼制度

春秋时期,齐鲁地区的礼乐制度既受到周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因此在礼乐制度上呈现出多种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齐鲁地区的礼仪制度呈现出多种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西周时期的礼制主要是在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种礼制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即“亲亲”与“尊尊”相结合。到了春秋时期,虽然宗法血缘关系被逐渐打破,但是宗法血缘关系却并没有消失。

周人所说的“亲亲”与“尊尊”相结合的思想仍然体现在齐鲁地区礼制之中。因此齐鲁地区的礼仪制度既有周礼,又有当地文化特色。

第二,在宾礼制度方面,齐鲁地区虽然受周文化和当地文化影响较大,但也呈现出了自己的特点。首先是在礼制内容上受到周文化和当地文化相结合的影响;其次是宾礼制度具有多元一体和兼容并蓄的特点。

第四,在宾礼制度方面,春秋时期齐鲁地区的礼仪制度不仅具有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等特点;而且还具有礼制内容丰富、影响较大等特点。总之齐鲁地区礼制内容丰富、影响较大是其在宾礼制度方面所呈现出特点之一。

第五,在宾礼制度方面,齐鲁地区的宾礼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礼仪制度方面,齐鲁地区的礼仪制度表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由于齐鲁地区文化交融较为广泛,所以其礼制既受周文化的影响,又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

第二,在宾礼制度方面,齐鲁地区宾礼制度表现出兼容并蓄和多元一体的特点。齐鲁地区虽然受周文化影响较大,但是在宾礼制度方面却保留了周文化中“亲亲”与“尊尊”相结合的思想,同时又融合了当地文化中的其他思想。

春秋齐鲁宾礼衰变

到了春秋中期,齐鲁地区的宾礼制度也开始出现衰变,从《左传》中可以看出,以鲁国为例,在《左传》中所记载的鲁国的礼乐制度中有“九宾”之礼。

九宾即是宾王、宾公、宾师、宾主、宾臣、宾礼、宾正和宾御九种人,在《左传》中的“九宾”之礼其实是对《礼记》中“九宾”之礼的继承与发展,鲁国在周天子那里所受到的礼遇也逐渐减弱。

在这一时期,齐国宾礼制度也出现了衰变的现象。齐国宾礼制度是对周礼中“六辟”之礼的继承与发展,“六辟”即是“辟君、辟臣、辟民、辟官、辟兵和辟礼”,其中以“辟君”最为重要,因为它代表了西周时期天子的权威。

齐国宾礼制中对君主权力进行了削弱,而且对天子权力的削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君主权力逐渐减弱,在《左传》中记载齐国国君在鲁哀公十四年“以宋之宋也为诸侯而请与君”。

二是齐国宾礼制中君主权力逐渐减弱,《左传》记载齐国国君在鲁哀公十八年“以宋之宋也为诸侯而请与君”。对于君主权力的削弱,从《左传》中也可以看出其端倪。

首先是周天子对齐鲁地区的控制力度大大减弱。齐国宾礼制度的衰变其实也与周天子对诸侯权力的削弱有关。

周天子为了加强对诸侯权力的控制,通过分封诸侯来达到目的。在《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十四年,齐国国君在鲁哀公十四年“以宋之宋也为诸侯而请与君”。

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周天子对齐国宾礼制度的破坏,周天子对齐国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减弱,虽然齐国在周天子那里受到了礼遇,但却没有实际的掌控权。

其次是齐国宾礼制度中的尊卑等级逐渐被打破,从《左传》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齐国宾礼制度逐渐走向衰变。从《左传》中的记载来看,齐国在这一时期对诸侯的礼遇已经大大降低,在齐国的宾礼制度中,开始出现尊卑等级被打破的现象。

春秋时期,鲁国在周天子那里受到了礼遇,鲁国国君在周天子那里受到了礼遇,但是到了春秋中期以后,鲁国在周天子那里受到礼遇逐渐减少。

春秋齐鲁宾礼衰变原因分析

宾礼是春秋时期重要的礼仪制度,其发展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来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春秋时期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成为了春秋时期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春秋初期,经济还没有得到较大发展,此时礼制仍是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

然而随着国家统一进程的加快以及诸侯之间兼并战争的不断加剧,生产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是井田制崩溃后,私田的出现和井田制下土地私有化程度的提高,使礼制下的国家治理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随着周王室衰落与诸侯兼并战争加剧,各诸侯国之间原有的礼制逐渐瓦解。由于各国实力存在较大差异,各诸侯国之间礼制也开始逐渐分化。

如齐桓公时期就在与宋国、卫国交媾后主动废除了之前规定的“朝聘之礼”。到了晋文公时期,晋国因为与楚国交战而“聘则两国”成为了“聘礼之说”的开始。

同时,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各国间实力差异缩小等原因,各国对礼制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减弱。

如鲁国虽然在周王时期一直都是“小国”地位,但随着鲁国实力的增强、礼乐制度逐渐衰亡、诸侯间兼并战争不断加剧等因素的影响下,鲁国逐渐成为了礼制衰亡的一个典型代表。

其次,春秋时期文化逐渐走向成熟。

随着礼制在各诸侯国中的不断传播和发展,各种礼仪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在春秋初期,礼制还没有完全衰亡时,各国之间都遵循着传统礼制与新兴礼仪制度并存的方式治理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各诸侯国之间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冲突,因此礼制在这种情况下还具有一定的包容性。然而随着各国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礼制的逐渐衰亡,礼制在各国之间的包容性也逐渐减弱。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了增强自身实力以及应对兼并战争的需要,都会制定出一些新的礼仪制度来增强本国实力。

在这种情况下,礼制中传统礼制与新兴礼仪制度并存的格局开始出现。如齐桓公时期就曾取消了鲁国原有的“朝聘之礼”,而改为与鲁国进行“聘礼之说”,到了晋文公时期又改回了“朝聘之礼”。同时,春秋时期各国也都制定了一些新的礼仪制度来加强本国实力。

笔者观点

本文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春秋时期齐鲁宾礼制度的衰变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春秋初期,各国对宾礼制度的重视程度较高。如鲁国在周王时期一直都是“小国”地位,然而随着鲁国实力的增强、礼乐制度逐渐衰亡以及诸侯兼并战争的加剧等原因,鲁国逐渐成为了“大国”。

如晋文公时期就在与楚国的交媾后主动废除了“朝聘之礼”,这说明春秋时期礼制下的国家治理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

第二,齐鲁宾礼制度衰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各国对宾礼的重视程度逐渐减弱;二是春秋时期文化逐渐走向成熟,礼制下的国家治理方式受到了很大冲击。

参考文献

1、杜预.春秋左传集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

2、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北京:中华书局 1979。

4、顾栋高.春秋大事年表.北京:中华书局 1993。

5、汪克宽.礼经补逸.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