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元帅谁打仗最厉害?中国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排名顺序

日期:2022-08-02 08:08:52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十大元帅谁打仗最厉害?


十大元帅分成不同的类型,有的是统帅类的人物,比如三军总司令朱德和副总司令彭德怀;有的是根据地建设大师,如罗荣桓和聂荣臻;也有的是总体功勋卓著的如贺龙和陈毅,但元帅毕竟是最高军衔,能打才是王道。

解放军“五虎将”的说法得到大部分军事迷的认可,即十大元帅中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徐向前和大将中的粟裕。

为这几位虎将排名不是件容易的事,尽管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各有各的风格,但就军事家来说,虽然最终凭战绩说话。

彭德怀的作风是刚猛,百折不挠。

林彪精于计算,相对谨慎,一旦出马,必将置敌于死地。

刘伯承是理论功底最扎实的元帅,经典战役都是教科书式的。

徐向前的军事能力最被低估,别忘了,他可是在红军时期就开创大兵团作战之先河。

由于本文探讨的是最能打的几位元帅,因此粟裕大将就不包括在内,虽然他的军事能力放到元帅里也绝对是前几名。


第一名:彭德怀元帅

彭德怀指挥作战,最大的风格和他的性格一样,刚猛绝伦,他的主要经历全是硬仗,放在古代绝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型的大将;彭总得之刚猛,也失之刚猛,遇到一些战事适当讲点策略会更好,典型战例就是百团大战中的关家垴战斗。

但谁要是小看彭德怀的战力,立即就会得到血的教训。

彭德怀的资历不算深,他于1928年入党,是十大元帅中最晚的。但他的起点很高,领导平江起义、建立红5军以及井冈山“聚义”这几桩大事,让他一参加革命就成为红军的骨干将领。

红军时期,中央苏区两支最有战斗力的军团一支是林彪和聂荣臻领导的红一军团,另一支就是彭德怀和杨尚昆领导的红三军团。特别是在长征中,这两大军团就像两支有力的臂膀,一左一右保护庞大的中央纵队逶迤前行。

进入抗日战争,彭德怀成长为全军仅次于朱德的领导人,这奠定了今后半个多世纪他在军中的地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解放战争是彭德怀最为艰苦的时代,也是最能体现他韧性的时候。本来组建西北野战军是不得以的事情,主要是保卫党中央的安全,于是由他这位解放军的副总司令兼任西野司令员,这是绝无仅有的事情。

陕甘宁边区地瘠民贫,毛泽东也不喜欢庞大的御林军来保护他,于是西野刚成立的时候,总共才有可怜的4.5万人,是四大野战军中人数最少的,连华野的零头都不到。

彭德怀就是用这可怜的几万人跟胡宗南的几十万大军周旋,“蘑菇战术”磨的胡宗南一点办法也没有,解放军中最硬气的湖南大汉彭德怀,对阵国民党中最嫡系的浙江小生胡宗南,最终彭德怀完胜。巧合的是,他们都是各自领袖的同乡。

无论建军、红军、八路军还是解放军时代,彭德怀都有光彩夺目的表现,即使没有抗美援朝,他的“第二元帅”的地位也无人撼动,但有了率百万大军入朝和强大的美军掰手腕,成就了彭德怀“五虎将”第一人的英名!


第二名:林彪元帅

就资历而言,林彪绝对是个“小字辈”,1927年南昌起义的时候,贺龙、叶挺、刘伯承、聂荣臻、叶剑英、朱德等人都是军长、副军长级的人物,连隐藏在第4军中的叶剑英都已经达到军参谋长的高位,而林彪只是个连长,算是军队中的基层干部。

在跟随朱德和陈毅向井冈山转移的过程中,林彪还有过不光彩的逃兵行为,根据粟裕的回忆:“林彪还是开了小差。当部队离开大庾县城的时候,他伙同几个动摇分子脱离部队,向梅关方向跑去。只是因为地主挨户团在关口上把守的紧……林彪感到走投无路,才又被迫于当夜返回部队。

林彪在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这两件足以彪炳史册的大事件中,因为职位不高,影响有限,并不太显眼。但他毕竟是军事天才,就是锥子装在布袋中一定会钻出头来一样,林彪的天才一经朱德和毛泽东发掘,立即焕发出夺目的光芒。

从井冈山到中央苏区,林彪几乎是打一仗升一级,“进步”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到长征前夕,他已经是中央红军绝对主力红1军团的军团长,和红军猛将彭德怀并驾齐驱。

抗日战争林彪只是露了下头,打完“平型关大捷”后就因伤退隐,缺席了大半个抗日战争。但他的八路军115师师长一职并未被撤掉,无论是聂荣臻、罗荣桓还是陈光,都不曾得到师长的正式名头。

林彪在解放战争达到了他个人军事生涯的顶峰,在经历了一段被人一路追了上千里、赶过松花江的尴尬经历后,林彪触底反弹。

辽沈战役中,毛泽东的愿意是希望林彪拿下锦州,挥师入关,大量杀伤敌人,但林彪审时度势,把战锦州打成了关门狗,一战解决了锦州范汉杰、长春郑洞国、沈阳廖耀湘和西进的侯镜如等数支超级兵团,更关键的是,林彪一战解放东北全境,使全国解放的日期大大提前。

至此,资历不足的林彪除了朱德和彭德怀两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外,其战功已经超过所有的高级将领,把他排在第二位,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第三名:刘伯承

想要知道刘伯承的能力,看看人家给他的几个绰号就明白了:他是“川中军神”,“军中理论第一人”,连蒋介石也承认他是“当代孙吴”,也就是说,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敌我两方面的认可。

刘伯承是第一个做到国民革命军军长的中共党员,他比贺龙还早一个月左右,而且贺龙当军长时,还不是党员,他是稍后南昌起义时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

建军时期,刘伯承在南昌起义中是“参谋团团长”,这个职位相当于总参谋长。果然,数年之后,刘伯承在中央苏区当上了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承毕业于著名的伏龙芝军校,是那个时代屈指可数的理论大家,用兵神出鬼没,可以说,他是人民武装的高级将领中作战最正规化的一个——别人都是自学成材,刘伯承却是正宗的科班出身。

抗日战争中,红军三大主力改编成八路军三大主力师,129师的基本队伍是红四方面军,因为长征中,刘伯承和朱德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和红四方面军的指战员一起经历了南下四川、数次爬雪山过雪地,因此,129师成军之后,中央任命刘伯承为129师师长,而原来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则任副师长,这本身已经说明中央对刘伯承寄予的巨大期望。

刘伯承并没有辜负中央的期望,他和邓小平、徐向前组成的三驾马车把八路军129师带成了最能打的部队。有人说抗日战争中还是115师的成绩更突出一些,这个要看从哪个角度讲,从建设根据地的角度看,115师有两大根据地,聂荣臻的晋察冀根据地和罗荣桓的山东根据地,影响巨大,成绩不容否认;但从纯军事的角度看,显然是刘伯承的129师战绩更好一些。

中野刚成立的时候,大约有精锐28万人,但到改编为二野时,人数还是28万,而与此同时其它的三大野战军人数却迅猛增长,这是为什么?

最根本原因就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把尖刀插在国民党心脏里(南方和武汉之间),固然吸引了国民党的重兵,给其它战略区大大减轻压力,但刘邓大军本身的伤亡也至少在一半以上,因为他们在大别山遇到的是国民党最凶悍的白崇禧。

所以,后来淮海战役中包围黄维兵团的时候,中野就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之前的损失太大了,不仅减员严重,全部重武器都扔在了黄泛区。

以刘邓大军的巨大牺牲,换取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这种超级战略,也只有毛泽东能想得到,也只有刘邓能做得到!

刘邓的中野以十几万人,包围黄维的十几万人,这本身已经是一个奇迹了。而且,粟裕的“小淮海”到“大淮海”,其中有刘伯承的巨大功劳!


第四名:徐向前

其实,以徐向前的军事能力,排在第四名有点屈才。但他最大软肋是统兵人数和歼敌人数,都不太醒目——这当然不是他的问题。

说到徐向前,我们还是先看看他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吧,这最能说明问题。

徐向前最大的特点是,他在军中没有自己的基本盘面。

解放战争初期,他是晋察鲁豫军区副司令员,仍然和刘伯承、邓小平搭档。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时,几乎带走了全部的精锐部队,而留给徐向前的只有一些由民兵武装升级的三流部队!

但就是在这样条件下,经过徐向前的调教,这支部队居然摧城拔寨,在山西所向无敌!

在山西作战期间,特别是围攻运城、临汾和太原期间,徐向前肯定最羡慕的是林罗刘的东北野战军,东野作战动不动就是上千门火炮同时轰鸣,地动山摇,再坚固的城防也架不住一顿炮轰啊!在东北如此,到华北也是如此,刘亚楼29小时拿下天津,没有火炮行吗?

可惜徐向前没有,他只能硬着头皮攻城,爆破武器只有炸药包和爆破筒之类的……

战太原的时候,因为火力太差,导致部队伤亡很大,徐向前急得旧病复发,严重的偏头疼和肋膜炎使他痛苦不堪,以至于无法继续指挥作战,太原战役后半段是彭德怀替他指挥的。

但就是这样,徐向前硬是带着六万民兵武装,拿着别人根本瞧不上的武器和阎锡山的30万晋绥军周旋,节节胜利,最后解放了山西全境。装备精良的阎锡山派不出一兵一卒援助西北的胡宗南和华北的傅作义——徐向前是华北军区副司令员,但他做出的却是一个战略大区司令员的贡献。

其实,以徐向前的战力,远不只“第八元帅”的成绩,要知道他在红军时期就率十万大军纵横四海,是第一个率大兵团作战的高级将领,那时候,他的黄埔同学最多也就带兵一、两万而已。

徐向前在最能打的元帅中排第四,很大程度上因为他带的兵太少了,他在红军时期就带甲十万,但到解放战争,他手下部队的数量最多也就这个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使强如徐向前,也是如此!


其他元帅的不同侧重面

当然,元帅的纯军事能力如何,只是一个侧面,毕竟这是军中的最高军衔,贡献和能力是综合性的,而且大家不知是否注意,有时候不太正规的报纸、杂志和网文中,往往会说是“解放军元帅”,这是不规范的,真正的称呼应该是“共和国元帅”。

能够当上共和国元帅的,自然是百里挑一的精英。

彭德怀、林彪、刘伯承和徐向前四位元帅,也包括粟裕大将,军事能力十分突出不假,但不能否认其他元帅的巨大贡献。

朱德,唯一的一位三军总司令,排在第一无人不服。

贺龙,南昌起义总指挥、“带资入股”,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师长,这三大超级头衔直接为他预订了一个元帅席位。

陈毅,在南昌起义、井冈山、中央苏区、南方游击、新四军重建上都有杰出贡献,解放战争坐镇华东,协调中原,三野人数不算最多,歼敌数量却排第一,都说仗的粟裕打的,没有陈毅坐镇,行吗?

罗荣桓,全军最优秀的政工大师和根据地建设大师,解放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是罗荣桓为代表的政工人员的功劳,山东根据地对后世的战争走向有巨大影响,东野短短三年由10万人暴涨十倍成为百万大军,罗荣桓的扩军能力全军第一!

聂荣臻,老资格的军事家和革命家,和罗荣桓一样,既是政工大师也是根据地建设大师,晋察冀的英名至今如雷贯耳。

叶剑英,不仅是最具代表性的参谋型人才(叶帅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三军参谋长),而且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屡立大功,毛泽东都说:“叶剑英同志在关键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如果没有他,就没有这个(指脑袋)了。他救了党,救了红军,救了我们这些人。


中国开国十大元帅十大将军排名顺序

1955年,新中国举行授衔,排在最前面的功勋最为卓著无疑是,“十大元帅”和“十大将”,今天解读一下十大元帅、十大将的各种排名。


授衔时官方(地位)排名

1955年十大开国元帅官方排名:

朱 德、彭德怀、林 彪、刘伯承、贺 龙、陈 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1955年十大开国大将官方排名:

粟 裕、徐海东、黄克诚、陈 赓、谭 政、肖劲光、张云逸、罗瑞卿、王树声、许光达

1955年军衔评定时,十大元帅和十大将的人选确定,考虑是多方面的,参考了开国将帅们在红军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资历、贡献、军功等等,还有照顾到了各大野战军的代表性,以及建国后的实际情况,是否有利于开展工作等等。

比如,毛主席退出大元帅衔的评定,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等等因为已经在政府部门工作,为了淡化政府全是军人出身的印象,也放弃了军衔评定。还有,评衔前,组织了大量的军队复员转业工作,特别是女战士,大量强制复员或者转业。所以,有太多的人有资格参与评衔,而最终放弃了,1955年授衔,既是军功、贡献的评定,也是一种工作需要。

1955年,评衔时给出的排名,也基本体现了当时将帅们地位的排名。


评衔时年龄(出生)排名

十大元帅的生卒年份是这样的:

朱德(1886-1976)彭德怀(1898-1974)林彪(1907-1971)刘伯承(1892-1986)贺龙(1896-1969)陈毅(1901-1972)罗荣桓(1902-1963)徐向前(1901-1990)聂荣臻(1899-1992)叶剑英(1897-1986)

看起来有点乱,且看下面我为大家的梳理。

十大元帅按照年龄排名是这样的:

朱德(1886)、刘伯承(1892)、贺龙(1896)、叶剑英(1897)、彭德怀(1898)、聂荣臻(1899)、陈毅(1901年8月26日)、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罗荣桓(1902)、林彪(1907)。

所以,十大元帅里面朱德元帅,年龄最长,林彪最幼,他们分别出生于1886年和1907年,朱德元帅比林彪大21岁。排在第二位的是刘伯承元帅,令我没想到的是叶剑英元帅年龄竟然排在第四位,我印象中他在诸多元帅中是年轻的。陈毅元帅和徐向前元帅同庚,但是陈毅元帅出生于8月份,徐向前元帅出生于11月份,陈毅元帅排在前面。


十大将的年龄排序是这样的:

张云逸(1892)、徐海东(1900)、黄克诚(1902)、肖劲光(1903年1月4日)、陈赓(1903年2月27日)、王树声(1905)、罗瑞卿(1906年5月31日)、谭政(1906年6月14日)、粟裕(1907)、许光达(1908)。

肖劲光和陈赓大将同庚,谭政和罗瑞卿大将同庚。

十大元帅、大将去世的先后和寿龄

随着时间流逝,开国将帅逐渐老去,1963年罗荣桓元帅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成为最早去世的元帅。去世最晚的是聂荣臻元帅,1992年去世。1986年,有两位元帅离我们而去,分别是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和22日叶剑英元帅。老帅们离开的顺序是:

罗荣桓(1963)、贺龙(1969)、林彪(1971)、陈毅(1972)、彭德怀(1974)、朱德(1976)、刘伯承(1986年10月7)、叶剑英(1986年10月22日)、徐向前(1990)、聂荣臻(1992)。

十大元帅中首领最高的是刘伯承元帅,享年94岁,寿龄最短的是罗荣桓元帅,享年只有61岁。实际上刘伯承元帅,也是十大元帅中受伤最多的,受大伤10次,11处创口,失去一只眼睛。他们的首领排序是:

刘伯承(94)、聂荣臻(93)、朱德(90)、徐向前(89)、叶剑英(89)、彭德怀(76)、林彪(64)、贺龙(73)、陈毅(71)、罗荣桓(61)。


十大将中,肖劲光大将寿龄86岁,其后是黄克诚、张云逸、谭政,而寿龄最短的是陈赓大将,1961年去世时年仅59岁,实际年龄58岁,逝者一般说虚岁,我对比的时候是按照实际年龄对比的。他们的最终年龄顺序是这样的:

肖劲光(86 1903-1989)、黄克诚(84 1902-1986)、张云逸(82 1892-1974)、谭 政(82 1906-1988)、粟 裕(77 1907-1984)、罗瑞卿(72 1906-1978)、徐海东(70 1900-1970)、王树声(69 1905-1974)、许光达(61 1908-1969)、陈 赓(58 1903-1961)。

将军离我们远去,功绩照耀千秋,精神永留人间,建党100年之际,向开国将帅们致敬!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