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福利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

日期:2023-02-11 11:05:18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福利”二字,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的。东汉末年的哲学家仲长统批评时政的文章中,就有“奸人擅无穷之福利,而善士挂不赦之罪辜”的谠论。按具体的语境来说,这里的“福利”就是指的幸福和利益。

员工福利的历史变迁是怎样的?

199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开始有了“福利”这一条目,共有两个义项,第一义项便是“生活上的利益”,特指对职工生活(食、宿、医疗等)的照顾。

简单的说就是涨工资不算福利,被称为福利的是工资之外的。上世纪90年代,还处在“劳资科、人事处”的管理时期时,福利的发放随意的很,发多发少,全看单位的效益,看企事业单位有没有钱发,也看单位头头们有没有胆量发。

基本上这种类型的福利不论贡献大小,人人都有份。比如三八妇女节一定会让妇女们放假半天或者单位带出去旅游半天,中秋节肯定会有月饼,端午节必须有粽子。这种“福利”可以体现于货币,也可以体现为实物,还可以体现在其它种种方面。

除此之外,在90年代最具诱惑力的,还是“福利分房”。97、98年最后一批福利分房时需要在企业工作满8年且优先考虑结了婚的员工,那时1套60平米的房子大概只需要2万元。所以那个时候的福利思考的是:我们能够发点什么?答案当然是:能发什么就发什么!

2003年,在大规模的企业改制之后,事业单位或国企逐渐减少,全都改为一般民营企业,福利的发放也很难再像以往那样肆无忌惮,说到底发放的每一分钱都是老板自己的,不是“公家”的。于是,福利有了新的概念,福利成为激励员工的重要手段。这时的HR思考的就是“固定的福利预算,怎样分配才更加合理呢?”。

而当年轻一代员工逐渐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主流时,为了吸引、留住员工,福利设计更是成为了企业以及HR不得不花费大功夫去认真思考的问题。此时的思考则围绕着:什么样的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福利?什么样的福利获得什么样的效果?个性化福利如何设计?如何策划更具性价比的福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