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孔子的偶像?

日期:2023-03-19 11:17:29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子产不毁乡校是一个流传千古的故事。在学校里,人们就聚集在一起谈论国家的问题,有人非常担心,建议子产取缔学校,子产断然拒绝。他认为,大家议论国家大事不是什么坏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怕什么呢?

其实,孔子与他们之间也是包容的。譬如,孔子对管子的奢侈就不满;与晏子政见不同,甚至因为晏子的反对而不能在齐国当官;对于子产铸刑鼎这件事情,孔子也是持不同意见。尽管如此,孔子对他们还是充满敬意,不乏赞美之词。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就是指的自己和晏子之间的关系,表示自己把晏子看作大哥。

其次,是爱民、正直。管子、晏子和子产都以爱民著称。管子曾经对齐桓公说过要“以民为天”,大力推行福利政策,减免税收,使得齐国人民成为全世界最富裕的人民。孔子一开始对管子有看法,可是到了齐国,发现齐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后,才对管子崇拜有加。子产在郑国坚持不扰民的政策,百姓们对他十分爱戴。晏子也是同样的做法。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晏子的家很简陋,于是,齐国国君在晏子出国访问的时候把晏子的家全都拆迁了,把晏子的房子扩建成了豪宅。回国之后,晏子非常生气,坚持恢复原状,把邻居们都请了回来。

几个人的正直也都是出了名的,管仲当了宰相,坚持不任用自己的亲朋,唯贤是举;子产在郑国实行法治,就是为了保证公平。事实上,无论是管仲、晏子还是子产,都得到了各国的尊重。

柳下惠的正直令人赞叹,坐怀不乱的故事就不说了。以柳下惠的声望和学识,他原本可以做到很大的官,可是他三次做官都因为坚持原则和被人诋毁而“下课”。有人曾经建议柳下惠去国外发展,柳下惠拒绝了,他说:“我这样正直的性格,去哪里都做不长官。如果我改变自己的正直,那我又何必去国外,我在鲁国同样能做官。”

第三,不愚忠。管仲原本是跟着公子纠混的,结果公子纠被公子小白杀了,公子小白当了齐桓公,管仲就跟着齐桓公混。一些人指责管仲不忠于自己的君主,孔子的弟子子贡也提过这些问题,孔子就教训子贡说:“管子以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为一个人去尽忠呢?如果没有管子率领齐国强大起来,我们现在早就被蛮夷征服,当了奴隶了。”

同样,晏子作大夫的时候,两任国君被杀,晏子也没有“尽忠”。齐景公登基的时候问晏子:“你认为大臣应该怎样?”晏子回答:“国君死,我不死。”齐景公很生气,晏子就告诉他:“如果国君听从我的良言相劝,怎么会被杀死呢?如果不听我的而被杀死,那关我什么事?”

子产也同样如此,他作大夫的时候,国君也被杀了,他也无所谓。

重点要说的是柳下惠,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求和,条件是送给齐国一个宝鼎,但鲁国做了个赝品应付。齐桓公听说后,对鲁国人说:“这个鼎拿去给柳下惠看看,只要他说是真的,就算是假的我也认。”于是,鲁国国君去求柳下惠出个假鉴定,说是为了国家利益,就说一次谎也无所谓。柳下惠断然拒绝,他说:“你有你的宝贝,我有我的宝贝。你的宝贝是鼎,我的宝贝是诚实。凭什么牺牲我的宝贝去保住你的宝贝?”

实际上,孔子也是这样做的,当他感觉到在鲁国已经没有前途的时候,他并没有选择死忠于鲁国,而是周游列国,去其他国家寻求发展和实践自己学说的机会了。

基本上,从孔子的偶像身上,可以看到孔子的价值取向,而这些价值观,恰好是后代儒家所不具备的。所以,也可以说,后代儒家是篡改了孔子的思想的。

(本篇完)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