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编老记辛苦啦!内蒙古调研培训活动学习心得分享

日期:2023-09-13 15:25:41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云南日报社刘弇:探索历史脉络,感悟民族交融】

赤峰博物馆中有关云南施甸蒋氏宗祠的展品资料,可能揭示了契丹后裔之谜。云南施甸县有着大量契丹人的后裔,他们大多以莽、蒋为姓。“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云南施甸蒋氏宗祠门前的这幅对联浓缩了千年历史风云,也佐证着这样的事实: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

【新疆广播电视台佟慧娟:跨越时空聆听文明传承,沉浸式感受赤峰文化之美】

新闻工作者们走进赤峰博物馆,从文物里读懂赤峰,感受厚重的文化之美。在“日出红山”“和同一家”等展厅了解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见证了赤峰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大家真切感受到赤峰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贡献。

【吉林广播电视台汪洋:遇见多彩内蒙古】

内蒙古调研行中,新闻工作者们在“中国记者林”里与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私语;在内蒙古民族大学和附属医院了解蒙医药的创新发展,感受治未病中心为身体健康带来的新体验;在光伏电站看绿色能源带来的数字之光正穿过历史的云烟,通过解码和回溯淬炼出创新的火花;在马鞍山林场遥望那方碧绿,它已成为发展经济的底气。在中国记协组织下,来自全国主流新闻媒体的40位资深夜班编辑和优秀新闻工作者在这里一起遇见多彩内蒙古。

【山西日报社陈丽红:马鞍山上逐绿行】

走在具有“塞外小黄山”美誉的赤峰马鞍山林间,听着松涛阵阵,闻着缕缕木香,感悟工作人员的真情讲述。这座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林场在祖国北疆筑起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以“党建红、生态绿、公安蓝、消防橙、产业金”为核心,发展林下经济,坚持生态优先,布局绿色发展,绘就最美生态底色。

【中国能源报社别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走进赤峰喀喇沁旗马鞍山林场,绿意环绕,鸟语花香。“我们在祖国北疆筑起了防风固沙的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林场副场长柴树岭告诉记者。近年来,喀喇沁旗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统筹做好原生态野生林下产品、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果业、林副产品加工和森林康养旅游六篇林业经济文章,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中国电力报社金迪: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新闻工作者们跟随着总书记脚步,来到了赤峰临璜家园社区,且走且看,真切感受到了多民族融合、团结一家亲的累累硕果。在这个蒙、满、回、壮等12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社区党总支的不懈努力下,多民族同胞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社区设置了“民族宗教政策宣教室”“民族团结之家党支部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公共法律服务室等,努力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所需。

【中国中医药报社李芮:林下鹅、光伏羊,生态富民路越走越宽】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如何实现共赢?走进“中国记者林”庆和镇片区与通辽发电总厂,记者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通辽实践。林下走出“鹅司令”,光伏板下育肥羊,几代人对于防沙治沙的不懈坚持,让曾经的盐碱地变为美丽的绿洲,让绿洲上结出“金银果实”,既美了当地生态,也富了百姓口袋。

【农民日报社朱一鸣:“中国记者林”扮绿科尔沁】

在通辽市科尔沁区,有一处防沙治沙基地——“中国记者林”。放眼望去,一棵棵杨树、榆树随风舞动,在广阔无垠的通辽大地上尽显勃勃生机与活力。一条条写有捐资新闻单位的石柱昂然屹立:“人民日报”“新华社”……记录了全国新闻工作者参与绿化祖国、开展荒漠化综合防治的积极行动,展示了新闻人推动时代进步、促进绿色发展的奉献担当。如今,“中国记者林”总建设面积达1.4万亩,栽植杨树和榆树近75万株,为科尔沁草原防风固沙树立了一座绿色的丰碑。

【中国日报社申薇:蒙医药产学研一体模式正在形成】

蒙医蒙药学是中国中医药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内蒙古民族大学医药学院师生们和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医生们刻苦钻研,用几代人的心血保护并发展着中医药学中这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让蒙医药学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天津日报社刘一博:在马鞍山林场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白露将至,万物澄清。来到马鞍山林场,沿着总书记的林间足迹,一座充满色彩与活力的大山映入眼帘。绿植遍野、花海似锦,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的硕果落子其间。在柏油山路边,一位村民售卖刚刚收获的山货,露出朴实的笑脸……一幕幕鲜活的画面,正为这里绘出一幅新时代画卷。

【辽宁广播电视台徐阳:披上绿装的马鞍山林场“治愈”且“致富”】

漫步马鞍山林场间,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杏鲍菇、木耳等林下经济让这座秀美青山成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不仅防风固沙而且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底气足了、笑容多了。马鞍山林场这匹骏马能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快马加鞭,离不开当地几代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恳付出和无悔奉献。

【中国新闻社孙翔:“中国记者林”固沙增绿,林下经济助民增收】

经过二十余年的植树造林,“中国记者林”已是一片葱郁。新闻工作者们回访“中国记者林”庆和镇片区,听村民们讲述今昔对比。村民刘立新说,这片林区的健康生长,为当地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无法估量。通辽市林草局科尔沁区分局齐贵介绍,当地将对1.4万亩“中国记者林”进行提质改造,建设百亩规模生态功能区。

【中国石油报社彭晨阳: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收获别样好“光”景】

板上发电,板下牧羊。走进通辽发电总厂贮灰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150兆瓦光伏发电项目现场,记者看到追光逐日的光伏板下,竟养起了“光伏羊”。这里既是光伏电站又是优质牧场,治沙治灰、变废为宝,探索出一条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中国组织人事报社吴叶柳:“牛”气十足,“犇”向振兴路】

穿过连片的牛圈牛棚,新闻工作者们来到通辽科左后旗巴胡塔苏木伊和塔拉嘎查,这里是远近闻名的黄牛交易村。伊和塔拉嘎查党支部探索成立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农牧民线下建立活牛超市,线上通过直播平台将科尔沁黄牛卖到大江南北。如今的伊和塔拉嘎查,农牧民集体经济收入更是从2.1万元增长到54万元,正“牛”气十足地“犇”向振兴路。

【中国环境报社邹祖铭:目之所及,皆是绿意】

走在科尔沁沙地“双百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努古斯台项目现场,这里曾经是黄沙漫天贫瘠的沙地,如今,放眼望去,成片的五角枫、金叶榆、红刺榆生机勃勃,与湖面交相辉映,形成壮美辽阔的湿地景观。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吸引着赤狐、天鹅等在此安家,一幅通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徐徐展开。科左后旗牢记“国之大者”,久久为功,为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着重要力量。

来源:中国记者协会官方微博

责任编辑: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