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最成功的营销案例之卧龙凤雏,牛皮吹得好工作不愁找

日期:2023-05-21 12:12:28 作者:fuli 浏览: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


于是曹操费劲心机找到了当时的太尉桥玄,三国时代非常喜欢点评人物,这个桥玄就是在当时点评人物非常出名的一个,然后乔玄对曹操的评语是“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听到这话那曹操可是高兴地不得了,能得到大V的认可,自己的名气那可是和以前大不一样了,为了曹操晚年还经常回忆起来这件事,可见当时这件事对曹操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如果桥玄是大V那么许绍就是权威媒体了,当时许绍主持了闻名全国的大型点评人物真人秀节目,叫做“月旦评”,当时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现在的任何一档顶级流量的节目,一个月点评一次当时的风云人物,只要上了这个月旦评的人,那身价绝对是翻好几倍。

曹操能最后成功,那都是有原因的,在桥玄的引荐下,曹操终于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月旦评创始人许绍,要不说名人就是名人,说出的话就是掷地有声,许绍给了曹操一个流传至今的响亮评语,那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个评语可是不简单呀,牢牢的把曹操锁定在了顶级人物的位置,说的那简直就是滴水不漏,能把人夸到这份上,许绍能创立月旦评水平还真是高。

(2)袁绍也很苦恼

许绍这句评语算是让曹操火了一把,当时是乱世,大家谁也看不清将来的局势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有人忠于汉室有人想造反趁机捞一把,还有人甚至想自己当皇帝,这几种主张你搞哪一种都有道理,但似乎都存在着风险。

但许绍给曹操的这句评语高明就高明在,他充分肯定了曹操的能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明曹操不管是在乱世还是在太平年间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就相当于给那些想要跟着曹操混的人吃了一颗定心丸,跟着曹操有前途,而不用去费劲判断将来的局势怎么样。

袁绍就不一样了,大家都羡慕袁绍,但是袁绍也非常苦恼,做小弟的可以不用思考局势,但是做大哥的必须把握全局,明确自己的态度才行。

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可以说是当时的顶级豪门,但是袁绍有一个致命伤,同样是出身问题,那就是袁绍不是嫡出而是庶出,因为这一点袁绍也没少苦恼。

为了树立声望,他必须明确自己的立场,给大家做一个表率,这样大家才能信服他,才能让天下人才聚拢到自己身边,于是宦官当权的时候,他旗帜鲜明的反对宦官,成为了诛杀宦官的策划这和主要执行人物。

但诛杀宦官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董卓窃取了,董卓为了立威显示自己的能力,居然要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了表明自己的立场坚决反对这种行为,袁绍冒着生命危险,做出了非常潇洒的动作,这几个词简单明了还充分显示了袁绍的个性。

面对威胁,袁绍直言不讳,“天下健者岂惟董公?”袁绍说完了这句话,便“横刀,长揖,径出”,这几个动词用的是在是太传神了,比什么武侠小说都要精彩,短短的三个动作,写出了袁绍的气势,跟当时只能忍气吞声的满朝文武比起来,此时的袁绍真的是打出了自己的名声。

逃出京城的袁绍很快有了自己的地盘,并通过自己的影响力迅速拉起发对董卓的大旗,十八路诸侯共会盟,联合起来要大董卓。

袁绍的这种用行动搏的名誉的做法,开始反宦官后来反董卓,一般人还真学不来,这种适合大哥做,一般的小弟你敢说反对谁,说不定第二天就横尸街头了。

曹操那种,虽有能力和志向,也只能是先忍气吞声的按照刺杀董卓,失败后赶紧逃走,不同的人群面对乱世采取的方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但这里面最骚的操作还是属于诸葛亮的个人营销的,跟诸葛亮一比,什么袁绍曹操那就是一渣。

(3)隆中对

熟悉三国的朋友一定知道一句话,叫卧龙凤雏得一人者得天下,但是这么牛逼的话,他究竟是怎么传出来的呢?

曹操刘备什么的,虽然说出身都不算高,但跟诸葛亮比起来那也不知道要好多少,草草啊宗族势力大,刘备起码做个当时大名士卢植的学生,还有个同学叫公孙瓒,那社会资源和地位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但诸葛亮却什么都没有,诸葛亮自己都说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这件事好理解,没当官的都叫布衣,躬耕于南阳这句话就比较凄惨了,说好听一点就是半耕半读,一待天下有识之士的赏识,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家里就是个贫农,还要自己种地耕田,就这还不想赶紧出去找门路,诸葛亮的境遇那可不是一般的差呀。

哥哥诸葛瑾看到家里的这种情况早早的就出去谋生了,最后当了孙吴的大臣也还不错,但诸葛亮的志向显然要比哥哥高,所以一直没出山,其实就是没出去找工作。

但牛皮吹得好,工作不愁找,诸葛亮深知这个道理,于是就经常的与众不同来表明自己的志向,经常性的自比管仲乐毅,研究天下大势,等待那个懂自己的人出现。

卧龙凤雏这话流传很广,这话谁说的,这话可是庞德公说的,庞德公是谁,这位庞德公就是庞统的叔父,在古代这根本就是一家人,即便是在宗族关系不怎么浓厚的今天,叔叔这种关系也被认为是非常亲密的关系。

庞德公又和水镜先生的关系非常好,于是乎这个庞德公天天这么卧龙凤雏的这么说着,时间长了水镜先生也就这么信了,最后还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和庞德,这种自我营销也就是刘备这种求贤若渴的人会相信,不相信也乜办法呀,谁让自己什么都没有呢?

当时的高级官僚什么刘表之类,根本没把什么卧龙凤雏放在眼里,只认为他们是普通的人物罢了,不过敢把自己比作卧龙的,还欣然接受的,诸葛亮的这波营销做得确实有点过。

幸好诸葛亮是个有真才实学的人,历史也证明了刘备的好眼光和好运气,为什么说刘备运气好,这件事刘备做得很冒险,我们看历史书似乎诸葛亮一直都是那个样子,其实不是的刘备见到诸葛亮时已经46岁了,此时的刘备基本上可以用大半辈子抱头鼠窜一事无成来形容。

诸葛亮多少岁呢,26岁,基本上属于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类型,而且此前还没有担任过任何职务的经验,就这样一个终日耕读在家里研究天下大势的青年,和一个年近半百半生颠沛的人在诸葛亮的小屋子里谈起来天下的大势,并最终定下了先三分天下,再统一全国的伟大宏图。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敢说一个敢信。

小结:人才是需要自我营销的,就连诸葛亮这样聪明的人,也要自比管仲乐毅,还要厚着脸皮接受卧龙这个称号。

没有成功之前,大家都是一样的,成了人才自然有人夸人胆识过人,但若是输了,那可就是狂妄之徒了成为笑柄了。

如同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流行谶语说刘秀做天子,于是皇族远亲刘歆就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秀,起兵造反最后身首异处变成笑谈。

责任编辑: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