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是一个经常被大家忽略的事业单位,甚至有些人都不知道当地有图书馆的存在。其实图书馆遍布各地,基本上每个县都有,是正儿八经的事业单位。想考进图书馆就必须参加统招,也就是事业单位考试,通过这种方式进入的才是正式员工,享受事业编制人员待遇。
图书馆属于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本身没有收入,只能靠财政拨款,因此工资比较固定,每个月到手工资及年终奖看当地怎么规定,一般来说月打卡4-6千,年终奖2-4万,沿海地区会高一点。但图书馆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在于工作轻松,每天准点上下班,非常轻松自在。喜欢安逸生活的同学,可以考虑一下图书馆岗位。
我是上海市区属图书馆的职工,以前从未把体制内放在职业规划里,所以当时是脑子一热就草率报考了图书馆。
跟我同个专业的上一级的学长报了上海市某区就业促进中心,据观察,他到手的工资整整是我的三倍,不仅是他那个区各项补贴很多,而且他们的绩效工资非常高。因为上海已经实行了线上政务管理,所以他们工作量也不大,和图书管理员差不多。
而图书馆也并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充满书香气息,只需要终日和书打交道,大部分时间,如果你在一线窗口的话,会有很多奇葩的读者。入职不久,我就已经遇见了拿着热水盆在图书馆泡脚的老大爷、颐指气使对着我们喊服务员的老阿姨,还有在图书馆不带口罩打情骂悄屡教不改的小情侣……
这和我想象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图书馆大相径庭。遇到这些人也大多不讲理,只能好好劝说,否则随便一个投诉,就会让本就磕碜的工资雪上加霜。
图书馆的岗位工作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就是刚刚提到的一线窗口岗位,做一休一,每天12小时。这个岗位是直接面对读者的,工作内容大概是整理一下图书,然后就坐在位置上等读者来咨询,大部分读者就是书本找不到,所以我们每天就像个机器人在那边等候着召唤。
另一种岗位属于办公室,包括领导部门、宣传部门、行政后勤等,做五休二,每天8小时,和别的体制内工作差不多。值得一提,由于图书馆大多数都是一线工作人员,所以行政后勤部门会比较忙,虽然每天8小时,但是能下班的时候却总是远远超出你的工作时间。
有人可能觉得,一线窗口做一休一可以有更多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上班的时候也可以自己看看书充实一下。以前的我也这么天真,实际是有些班头的组长只允许你在位置上发呆,因为领导时常巡视,如果在看书或者玩手机可能被理解为“做和岗位无关的事情”。
有的组长安排了每隔半小时的读者戴口罩情况巡视,巡视之余允许你看看本区域的书籍(恰巧是医学工业类书籍);有的组长管的相对宽松,在不被读者投诉的情况下(有些读者会投诉在岗位上玩手机)可以自由看书或者看手机,等有读者咨询的时候即时应答就好。
但现在“脾气较好”的组长的班头已经被老同事抢光了,上班许久,我在图书馆“可以读读书”的梦想没有很好地实现。
并且,我们是不被允许看“自己”的书,因为体制内招一个人真的很不容易,一旦有“想走”的这个态度暴露出来,马上就会被制止。
现在我的担忧主要两部分:
第一,工资真的低了,我甚至都不相信在上海还有加上年终奖平均下来每个月到手只有4000上下的体制内工作。而作为一个不是郊区又不是市中心的老工业城区,我不仅没享受到大都市的繁荣,也没有郊区便宜的租房和郊区补贴。
作为一个外地人,租房是我最大的开销,但是截至目前,我的工资仍然不能支撑我的租房开销,更别说因为各种问题造成的我单位没有食堂。
毫不夸张地说,本科时我有科研奖励、有奖学金,在校外有实习,所以每个月的收入大概是6000+,且大三拿到大厂约1w+和各种福报补贴的offer,因此体制内从未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第二,工作的晋升不那么明朗。统一招考进来时的岗位和最终定岗往往并无关系,做五休二的好部门不是“没关系的人”可以奢求的,而就算行政后勤也常常有“不考虑非本地人”(但招考的时候没有写明)。
或许上海的确是有一些排外的情绪在,似乎上海话的普及率非常高,作为外地人不仅不会说而且偶尔会听不懂,所以一线窗口比较核心岗位不会交给外地人,那么定岗的时候就会无缘这些比较好升职的职位。
此外,市图的本科生转正后是专技十二级,而我们不论本科研究生都是专技十三技,又因上级主管部门占用了一些编制,现在到了年限的同事还未更上一层楼就又有新的同事进来。
具体来说,一线部门的晋升是僧多粥少,而且较难有卓越的作为,升职与否似乎只能看进来的年限的早晚,并没有别的过多的考量因素,这样的情况让我不得不考虑别的出路。
大约上海性价比不高的事情人尽皆知,这个岗位也是要的人多而报的人少,所以我没有像别人那样备考许久,甚至可以说毫不费力就以应届生身份进入了体制内。
往后发展或许有三条路:
第一,读个双证在职研究生,三年后加上基层工作经验考回家乡体制内。或许家里人只希望我稳稳当当一辈子,而我也暂时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所以依然考虑体制内,除了担忧父母口中的“女生的年龄大了”之外,暂时算个比较好的选择。
第二,考全日制研究生。很多人说读研是逃避就业,之前的我从未觉得这句话有什么正确,但我现在似乎也走上了通过读研逃避工作,或者说希望多一些时间想想未来的路在哪里。
第三,在这个岗位继续熬下去并寻找“第二份工作”。不需要带脑子的工作做久了会完全和社会脱节,我害怕自己时间越久会越无力跳脱这个环境。因此“第二份工作”不仅可以和社会多一些接触,也可以获得一些收入,但具体能做什么还没有想清楚。